国外职业指导的特点
日期:2018-03-17 浏览

职业指导从2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出现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日臻完善和成熟,形成了系统的指导方法。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同,但是各国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中把职业指导作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劳动就业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从而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指导制度。我们从这些国家的职业指导的实践中看到,在实践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及发展趋势,这对我们在经济结构变革时期,如何更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1)职业指导信息化。

  为了满足求职者的需要,职业指导人员必须收集越来越多的有关文献资料,包括经济社会的需要和求职者的基本情况。于是自70年代发展起一门独立的技术,这就是收集、处理、编制和提供信息,网络化,为职业指导服务。职业指导对职业安置是一种帮助,它不仅要提供有利于职业选择的全部客观信息,而且还要了解求职者个人的才能、兴趣以及得以充分施展这些能力的职业。因此,信息化的职业指导,把这些资料输入计算机,编成程序,从而可能根据求职者表达的选择,告诉他适合的职业,使这种服务更加科学、快捷。

  2)政策取得明确,市场意识强烈。

  在就业服务中,职业指导做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关键有两条:一是掌握空岗供给,二是提高求职者素质。所以发达国家在促进就业的过程中,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就业服务部门积极深入企业,收集空缺岗位,提供咨询服务,发掘就业机会。另外对求职者,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加强指导,提供就业训练和转业培训,实行“求职——指导——培训——安置”一体化。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态度热情,真正替求职者着想。政府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就业。法国为长期失业的求职者设立“求职天地”,为他们提供信息,帮助撰写个人业务活动,研讨求职技巧,指导去企业求职等。在巴黎的一个求职天地开办一年,有200人参加,其中86人找到合适的工作。

  3)完善的组织机构。

  西方发达国家在就业服务系统中开展职业指导,都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从中央到地方,从公立到私营形成了运行灵活的机制。就业服务包括职业指导、职业培训保险,这些都有相应的组织保障。中央级是劳工部,分成四个等级:部长、秘书长、司局和处。就业服务部门设在就业司,在大多数国家享有自主地位,由一个管理理事会管理。全国就业服务部门的职责十分广泛,起着技术咨询、业务规范和监督的作用。地区就业服务局是中央总部和地方就业服务机构的中转站,负责对有关就业服务问题的分析和综合,向各地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直接的技术性和行政性支持,加强与私营机构的协调。地方就业服务局就业服务的真正工作部分,处于第一线。地方服务局主要由两大支柱构成:求职科和企业科。求职科由介绍员、就业顾问、信息员、职业指导员四种人员组成。他们的工作是逐层深化的,对他们的业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科由调查员和企业顾问组成,负责与求职科的信息员联系,受雇主的要求提供劳动组织和岗位的安排等。